404 The Circle (2014) 禁愛風暴(台) 圈子(中)











  ▶  影 片 介 紹   



這篇介紹我用不一樣方式寫作,先寫我的心得和感想,後介紹演員和故事本身,這樣怕雷/怕被劇透的朋友可以看完前半段,看完電影後再回頭看其他介紹。


壹、誰學到了歷史的教訓?


這部看完之後的第一個感覺是「感動+感慨」 ,也就是被主角的故事感動之餘,又會被電影中真人實事所描述的故事感到十分感慨和不捨。而這部電影的拍攝有別於其他的同志電影,採用的是「半紀錄片」的方式,也就是電影請來了真實事情的兩個男主角,然後一邊看他們的訪問回憶起當初的情節,好像做說書人的引言一樣,大致上說到一段然後就會進入用演員拍攝、重回事情經過的現場。所以整部電影是一半紀錄片的形式,另一半是靠演員演出的形式。


由於這種形式也曾出現過像二戰之類的電影,不過我覺得這個方式很棒,不但將一段真實的歷史事件「用演的給你看」,而且也藉由電影的張力讓人更身歷其境,了解那個時代對於同性戀的壓迫有多麼不堪。


另外,整體而言,故事說得很流暢,每段故事之間的銜接很快速,雖然我用「每段」這個詞,但其實整體就是一個整故事,好像看一本短篇小說,故事的發展是很順勢往後走,沒有一個段落一個段落的分野。


再者,這個電影所說的主軸故事和爭平權類的同志電影也大不相同,像《Milk (2008) 自由大道 [片單第60部] 》用的是一種大愛、大角度的方式來述說同志如何被不平等的對待,所以要靠抗議、遊行、立法…等方式平權,同樣比較大方向的拍法,像《驕傲大聯盟 Pride (2014) [片單第361部] 》《 血熱之心 The Normal Heart (2014) [片單第302部] 》等,這些都是用普及整個同志族群方式來傳達。


另外,提到相同環境(大致上是在一戰到二戰前後,1920-1980左右)如德國的納粹對「同志」的壓迫,使用粉紅色三角形去標示「同性戀是下等的人類」…等,這一類大悲劇的時空背景,像是《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 Bent (1997)  [片單第91部]》、《 隱藏的戀情 A Love to Hide (2005) [片單第245部]》都告訴我們,那種被壓迫到極致的層次,就是完全不被當人看、被入獄、被酷刑、被勞改、被做人體實驗…,而這樣的痛苦只是因為「我是同性戀」。


回到《禁愛風暴》本身,這電影沒有使用很催淚的受刑鏡頭,但是營造出當時對於同志的緊張氣氛以及兩個男主角、再配合上兩個真實人物的回想述說,看完之後真的會讓人超感慨的,為什麼我們大家都是人,有些人得到權力之後就可以去壓迫非我族類的生命?為什麼護家盟、反同的那些人看不透自已的行為是多麼無知和可惡?


這些感概如果沒有藉由一些前輩們的故事,我真的覺得它們會慢慢地被埋進歷史的記憶,一
堆年輕的小朋友安於現狀,過於樂觀,忘了在幸福的背後還有另一群可恥的人類在虎視眈眈,準備如何消滅同志和我們應有的權力。


貳、故事裡的事(劇情介紹)


接著介紹這電影的故事,電影主軸大概分成兩條,一條是藉由兩個主角的相遇、接著相戀、相知相守、遇到被警政系統打壓,一直最後總算開花結果,成為瑞士第一對同性登記結婚的伴侶,像是寫作文章或新聞寫作常會使用的手法:以個案的故事為主,帶入那個時代的悲劇或事件的全貌。


所以另一條主線故事,自然就是在講那個時代對於同志的不平等壓迫。主題是當時全世界對於「同志」這個身份,大多還是十分禁忌,有的先進國家,像是德國、英國、法國…、還立法將「同性戀」這個行為當作是一種罪,還記得《模仿遊戲 The Imitation Game (2014) [片單第391部]》 可憐的圖靈最後被迫要化學去勢嗎?


因此當時在歐美國家的同性戀,行事必須要十分低調。其中一本叫做「Der Kreis」(即the circle 圈子, 本片片名)  的雜誌,它就是一本同志雜誌,內容包羅萬象,有比較清涼的猛男照片(其實也不過穿個吊嘎和短褲而已) 還有一些文章…等,感覺很像早年我也曾在書店買過的《熱愛》雜誌一類的。


總之在那樣的環境下,全世界幾乎都將同性戀入罪的氛圍中,唯有「瑞士」這個國家並沒有將同志給刑罪化,而本片故事另一個主軸就是講這樣一份雜誌在瑞士發行到各歐美國家的同時,因為全世界的氣氛改變,最後被逼到不得不停刊。


事隔多年後,兩個男主角因為覺得同志沒有一個可以抒發和凝聚力量的刊物也是不行,而且男主角之一還擔任過《圈子》的編輯,所以多年之後這對夫夫重新發行了一本叫做《club 68》,恰好碰上了1968年歐洲大規模學生運動,所以這個刊物也再次奠定了重要的名聲。


所以整部電影的故事,大致上是以兩個男主角的愛情長跑為主,然後夾雜了另一條同志雜誌的興敗為副主軸,藉由個案的故事去描繪出那個大時代的悲劇。不過,兩個男主角都還活得好好的,他們已經歷經過四五十年的風霜,真正成為這段風波之後,留給我們羨慕和敬佩的佳話。



參、故事裡的人(演員們)



因為兩個男主角都是真人實事,而且他們同時也出現在鏡頭裡,用每一段訪問作為引言。男一叫恩斯特,是在女校教書(但還沒拿到正式執照)的老師,教的是文學。男二叫羅比,是個理髮師,但常常會變裝上台表演。


而男一恩斯特,他從頭到尾都是一個深櫃的男人,因為他的保守家庭不予許,根據片中的描述,要一直到他和男二變成超齡熟男後,過七十歲生日那年,他才在生日宴會向大家公開出櫃,雖然我第一反應是…「也等得太久了吧」,不過這也正好說明了那個時代和家庭給他帶來了多大的恐懼和壓力,事件都有多種面向,單是指責男一的懦弱,我覺得是很不公平的。


男二則是比較外向的同志,就是會常常變裝表演的那種,因為單親家庭,母親和姐姐卻很支持他同志的性傾向,所以他會帶男朋友回家去見媽媽、吃早餐…等,不過也因為他太過招搖,後來成為警察抓人的首選,幸好他也是存活下來,經過半個世紀,還跟男一真的結婚成為瑞士第一對同志伴侶。


這篇寫得太嚴肅,要換個段落來介紹兩個演員。


演男一的演員叫做圖搜)因為是德國演員,作品也不算太多,所以我只能就我在這片裡的印象描述一下,他是演比較木訥、比較沒那麼活潑且保守的同志。這片裡面他有露出微微的胸肌,感覺出來身材是結實的,雖然不是大帥哥,不過我覺得還滿耐看的,就是像《青蛇》,被小青叫的「老實人」(許仙)那樣,真的一臉老實樣 XDD。


▼飾演男一的演員,其實有種成熟的書呆味。









飾演男二的演員叫做(圖搜),因為角色比較鮮明,所以看完電影後一定會對他比較有印象,另一個對他比較有印象的原因,也可能是他後來接演了新一季的《國土安全Homeland


▼飾演男二的演員,有種很歐洲男生的外型。







最後,這部電影也偶爾會有一些路人配角是小鮮肉,如果怕看電影太悶,其實是不用太擔心的。這部滿好看的啦,希望大家有空不要錯過這麼好看的電影。


▼兩個真實人物和他們的飾演者合拍一張





  ▶  其 他 劇 情 簡 介 或 補 充 資 訊     (轉自豆瓣網) 



 1932年,一本叫做《圈子》的同志刊物在瑞士的德語區創辦。它不僅在二戰時挺過了納粹迫害同志的黑暗, 在50年代亦巧妙逃避了官方出版的檢查,並創下驚人的國際發行量。該雜誌每年舉辦的舞會更吸引大批同志觀光客,令蘇黎世成為歐洲的男色天堂。然而迫於種種世俗壓力,這股同志運動的先聲終究還是黯然掩沒在於歷史的煙塵中......


  本片便是以這份同志刊物從輝煌到沒落的歷史為背景,以真實角片和演員表演交替的新穎方式還原動盪年代中跨越社會階級的激盪愛情。電影主角是一對同性伴侶恩斯特和羅比,他們因為《圈子》而相遇、相識和相戀,陪伴彼此走過了半個世紀,直到成為瑞士同性登記結婚的首例。導演巧妙的將虛構與紀實交織結合,無論歷史厚度還是情感張力都震撼人心。本片獲得第64屆柏林電影節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獎以及全景單元的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



  ▶  精 美 劇 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