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 Ai Cao (2008) 艾草

 IMDb  Ai cao (2008)
  豆瓣   艾草
 Film  男同










  ▶  影 片 介 紹   


壹、背景概述


劇名《艾草》,其實是劇中第一女主角「吳艾草」的名字。相關戲劇和人物的介紹,您可以去公視的網站和幾個網上搜尋到的部落格:公視網站。之前女主角潘麗麗還因這部戲在韓國得了女主角獎,打敗所有其他本土的影后。


貳、劇情介紹


其實本劇一開始,就是飾演艾草的女演員潘麗麗(後文簡稱「艾」),晨間在公園裡打太極(…之類的拳),後來把一些她所處的家庭背景簡略地介紹了。她是一個從小生長於保守排外的閩南村落,年輕時為了跟大她二十歲的外省籍老師談戀愛,不顧她單親母親的反對,嫁去台北。


所以目前她的大女兒在法國、留著一個貼心的兒子在身邊、老家還有一個難伺候且視錢如命的老媽媽;她目前最大的心願是買一間大房子把母親接來台北三代同堂,也等女兒歸國可以一家團聚。


因為上有老母、下有兒女,老伴又早早過世,於是這樣一個女人就身處於在台灣傳統不過的社會聯結之中:心繫著老家的老媽媽、國外的女兒、家中遲遲不婚的兒子,在這部戲中,艾的兒子宋海是個極貼心的小孩,雖然母親嚕嗦了點,他卻始終對母親不離不棄、萬事以母親為先,但一直藏於兒子心中的秘密卻無法對母吐露,就是...他是同志。


雖然身為母親的艾草早知道了、雖然她仍舊無法認同同志,但以一個傳統台灣婦女的心思,她能做的就是,裝作不知道、逼兒子結婚。


由於這部戲的主軸一直圍在艾草打轉,所以這邊我盡可能先把主軸部份寫完,再來寫同志兒子的部份(因為同志兒子的戲份也滿重的)


這部戲大概分為前後兩段,分界點在於她女兒回國為準。在女兒回國前的生活,大致上就是上對老母的容忍、下對兒子的期待。她其實沒有太多的要求和奢望,只想著安穩地、一步一步地將生活盡可能提昇。(一直不停地看新房子就是她心境的反映)


而台北的家是自已的選擇,所以有著她對未來小小的願求。老家的生活也是她自已的選擇,所以面對再難伺候的老母,也只能予取予求,夾在過去和未來之間,她沒有太多的想法和強勢的作風,她就是很平靜地接受和處理。每每坐著公路局的車回老家,看著路邊的海景依舊不變,她知道又從繁華的台北回到家。


從老家返回台北後,在自已一手經營的家裡,她不知道事情悄悄地改變之中。本來貼心的兒子最近似乎空閒陪她的時間變少了,房間床單換洗的速度也變頻繁了。(這裡大家應該知道為什麼了吧?她兒子交了新男朋友了,所以一直換床單 XDD),又加上兒子的穿著打扮日新月異,連幫兒子洗內褲時都可發現一些蛛絲馬跡了。


這晚,女兒從國外打電話回來說畢業了,要回台灣了。於是她的生活開始面臨更大的變動。她欣喜地為歸國的女兒打掃舊房間、準備一桌好菜,沒想到歸國的女兒帶回來的是另一個晴天霹靂的禮物:一個未婚生下的混血兒孫女(混的還是黑人…這是有涵意的),於是她在女兒一進門時就生女兒的氣,貼心兒子幫著大姐說好話……


其實兒女不明白,媽媽擔心的不是自已能不能接受,而是老家的阿媽能不能接受。果不其然,這回要替阿媽慶生,一個大家族的不便就是耳語不斷、雜話一堆。本來提議讓小凡(即兒子的新男友)開車載大家回老家的艾草,自已先行坐車回去。只是這趟回去,她明白一場不容易打的仗要開始了,更難堪的是,這是一場連她自已都還沒接受和面對的大仗。


回到家沒多久,老媽媽的賤嘴就發威了,艾草再也忍不住回了嘴,成為鬥士。捍衛自已的女兒、捍衛自已當初的選擇,她想證明自已的選擇沒有錯,錯的是不肯接受事實的老傳統,雖然她自已也身跨在傳統和新穎之間…


沒辦法,過了一天,她到老家的海邊又打起太極拳(運氣…之類的,我不太懂)內心稍事平復後,女兒帶著私生女、兒子帶著男朋友一同回到老家(M 按:這段真的超機車的…好諷刺的畫面…)[ 2014/09/22 更新:經網友指正,她練的是『八段錦』]


在小女孩幾聲「阿祖……」地叫喚之下,老媽媽也是只能先認帳了。老家的母親既然也已表面接受了,艾草哪還有什麼過不去的難關呢?回到台北聽著女兒述說這幾年獨自養女的辛酸、加上她實在很喜歡這個小孫女(這個小女孩真的超…可愛的)什麼過不去的,也都讓它過去了;只是她的生活中有了一些改變,卻也好像什麼都沒變。兒子還是不敢跟自已出櫃、老家的母親還是不願意在親朋好友和鄰居(鄉下的那種三姑六婆)面前丟臉……


讓我最有感觸的是,雖然只是短短的 90 分鐘,但是帶出很多台灣人的梗。如同「海角七號」一樣,艾草的後勁就強在「這事兒是很像真的發生在身邊的經驗」,也許是我也有著離鄉背井的相同感慨,加上自已祖父輩也是傳統的台灣農村。那些在艾劇中刻劃到的場景,真的很像發生在四週的故事。雖然劇中的老媽媽演技有待加強(但其實很厲害了…)、雖然男男戲沒有親密鏡頭(昏…),不過這樣一個平實的、平靜的、緩慢的述說,卻讓人越看越有感覺。


女主角艾草的堅強,不是在於她強勢,而是在於她一點都不強勢。以柔克剛,用她傳統女性的逆來順受去面對困苦的環境和人際間壓力。特別是後來她帶著小孫女在路上遇到鄰居(一個什麼老師的…)問起這個小女孩的來歷時,我只能說,潘麗麗實在是演太好了,完全像是在台北街頭會遇到的媽媽…



參、同志支線


這部戲大家比較關注的,大概就是同志兒子的戲份了。演同志兒子的就是之前演過「Nie zi (2014) 孽子 (舞台劇版)」[片單第 A05部 ] 莫子儀圖搜)。


其實這支線沒有太多變化,只是搭配著主線的調性,一樣就是很平穩反映有同志的家庭,只是因為這個兒子的個性和處境真的很像大部份的台灣男同志,也就是那種「跟媽媽最貼心、很會替他人著想、但談了戀愛整個人就不一樣了」(分別指的是家庭、情人、同事間和打扮及生活…等


所以這條同志支線,其實也講也很多現今台灣同志的故事。


例如高中的初戀男朋友被媽媽碰見了,但他自已卻不想再談起那段(特別那人已生小孩),這段很細節的過去,是從戲劇一開始和中後段他和新男友聊天間湊出來的。現在的他,已經能接受同志的身份(自我認同),只是心細的他不願再讓媽媽擔心。所以選擇不出櫃,他就是一個很細心、很會替他人著想的男孩子。


寫到這裡,我忍不住想起一段曾看過的句子。那句子大概是描述台灣的男同志,在青少年時代,大部份都比較敏感、貼心。長大了後,因為怕會傷害父母或對方的家人,常常一個人承受著壓力和無助。一個長期作青少年同志心理輔導的醫師這麼寫著:


「我常常看著這些可憐的孩子,
 用盡心思、努力地不去傷害最愛自已的父母和自已最愛的另一半
 每天每天都承受著莫大的壓力,他不敢告訴任何人這段感情
 這些孩子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可以訴說的長輩、一個願意了解和傾聽的大人
 聽他們把心中的痛苦好好地一次說完,只得一個人偷偷地躲起來哭。
 我好心疼這些孩子,他們是這麼的細膩和體貼,所有的痛苦都自已忍著
 從來沒有一個人對這些孩子們說『孩子,你很好,你是個好孩子,
 為了你所心愛的人藏了很多的秘密和痛苦。』
 然後,我就想,天啊,我們這個社會到底對這些孩子做了什麼?」


很實在吧?每每想起這段話,我就會回憶起自已的過去,的確是沒有一個長輩和大人願意這麼對我們說,甚至連父母都不可能。


所以他們說,同志就是有一種天生的自我修復的本能,在極度傷心之後,還是能戴著面具繼續過生活。我覺得,這種本能也不是我們願意發展出來的性格,只是被逼到不得不產生這種自癒的能力。


Anyway, 我覺得這部戲真的拍得很好,雖然一開始故事比較慢、鏡頭比較安靜而冗長。但是慢慢靜下來,進入戲中之後,真的後勁很強地中了你的內心。我特別喜歡男男這對小倆口一開始在吃路邊攤的那段,真的很可愛的一對佳人,真的是滿令人羨慕的。



  ▶  其 他 劇 情 簡 介 或 補 充 資 訊     (轉自豆瓣網) 


58歲的母親(吳艾草飾)跟其他台灣師奶別無兩樣:膝下一雙兒女,生活清閒平靜。早年間曾與異鄉老師私奔,可算是思想開放的女性。然而她在不經意間發現了小兒子宋海(莫子儀飾)舉止異常,種種跡象都證明兒子是名同志。面對兒子的離經叛道,艾草並沒有道破,但也使她無所適從,困惑不已。


此時,留學而歸的大女兒宋伶(周姮吟飾)居然帶回了跟黑人所生的私生女。這時的艾草再也按耐不住,長年建立起來的倫理觀瞬間崩塌。作為一名母親,她不能接受這種違背社會道德的行為。面對社會輿論的壓力,艾草的內心陷入苦苦的掙扎中。最終,她會接受子女的選擇麼? 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  精 美 劇 照   






留言